fbpx

為什麼英語聽起來好像一種高級階層的語言?

當我們學習英語的時候,除了難度是一個重大的障礙之外,由於英語世界裡有許多人擁有不同的口音、音調和語言程度,說話時對人們產生出不同的印象,種種的英語類別彷彿也能夠分成不同的社會階級。即使在我們的朋友和親戚的圈子中,我們也時常聽見許多英文字加插在日常對話之中,彷彿這樣說話能夠表現自己的社會階級和智慧。不過,在我們的母語中文裡,由於有較少的口音類別,社會階級的概念就好像不太著顯。所以問題就是,若只有英語是一個存在社會階級觀念的語言,若我不能夠說流利英語的話,這就代表我不能夠表現自己在社會的等級嗎?

在現實世界中,當我們說英語時,人們就已經能夠憑你的口音猜出許多關於你的資料,例如你在哪裡生活過、在什麼文化和環境長大,甚至你住過什麼類型的屋子!但是在我們的母語中文裡,我們就好像沒有那麼多種類的口音。相比英語來說,中文是沒有類似英語的元音那麼變化多端的,還會因應一個人來自哪裡而發音不同。例如,“awesome〞(意思:“很厲害”)這個英文字裡的元音“a”,在美式英語和英式英語比較之下,發音的差別是很大的。其實,對於以英語為第二語言的學者來說,英語裡的所有發音之中,元音可說是最難掌握的。不過,由於英語有較大的發音空間,即使你發音不太標準的話,人們都能夠聽得懂你在說什麼。

因此,由於英語的發音空間那麼大,能夠容納不同能力的學者,英語算不算是一個很厲害的語言呢?當外國人學習我們的母語時,由於廣東話是一個聲調語言,發音不準確會令字詞意思扭曲,學習的難度可說是很高的。即使是住在同一個國家的內地中國人,由於廣東話比普通話有較多的聲調,學習廣東話也是非常之困難的。另外,廣東話的最困難之處就是有許多“入聲”的字詞。概括來說,由於發音錯誤可令字詞的意思扭曲,廣東話本身就好像沒有太大的空間給外來者學習。若我們試想一想英語就像廣東話是一個聲調語言,我們學習的過程會不會變成更加痛苦呢?

儘管如此,當我們長大成人出來工作的時候,除非我們必須要學會一門技術而為了賺錢生存,我們就很難分配時間去做一些與工作無關的事情。除了英語有相當的難度之外,我們的語言發展總是傾向於我們平時喜愛的文化和嗜好,猶如我們平時都比較習慣說母語,因為用母語和別人溝通和說笑話都比較自然得多。另外,語言亦是我們的身份。雖然說流利英語能夠顯現一個人的高尚氣質,但是我們用母語說話時卻是最自然和出自於自己本身的文化身份。最終,和別人溝通時利用的語言應該出自於自己的本身,而不是為了顯現給其他人自己在社會的高級身份。不過,我們怎樣才能夠培養我們年輕的新一代,在這個越來越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世界裡生存呢?或許,我們可以一步一步來,彷彿爬梯一樣…

為什麼標準的英語發音是那麼重要的?

為什麼標準的英語發音是那麼重要的? 對於以英語為第二語言的學者,英語好像有非常多字詞是很難發音的。即使我們發音很標準,我們也未必能夠把每一個字的輕重音發得準確。例如,香港的小學生們很喜歡把“Hamburger”的重音放在第二個音節上,而不放在正確的第一個音節上。然而,我在香港就讀語言與翻譯學士學位的時候,有一位大學教授曾經在課堂上說過,由於現已較多人使用,某些中國式的英語,例如動詞之後不加‘s’,將會開始被接納,直至有一天“中國英語”(意思是‘Chinese English’,但不要誤解為貶義詞‘Chinglish’)的地位會成為新加坡英語一樣,有自己獨特的語法和詞彙。所以問題就是,對於以英語為第二語言的學者來說,要學會標準的英語發音應該跟蹤什麼模樣呢?

來回答這一個問題,我首先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童年時的一個記憶。偶然,我還記得七歲時由香港乘坐飛機到加拿大的時候,與某位加拿大國籍的空姐的對話。雖然我小的時候有點懶惰和習慣了被家人服侍,但是我還記得有一次我媽媽叫我嘗試一下自己叫飲品,就是飛機上的蘋果汁。當她教完我怎樣用英語叫蘋果汁的時候,我就跟空姐說:「Apple juice with no eyes. 」(我把‘ice’讀成‘eyes’)。然後,那位空姐就笑著說:「No eyes?」。那時候,我當然不知道怎樣回答,然後她很友善地微笑著給了我叫的一杯蘋果汁。

從此可見,我還未在加拿大就讀小學的時候,我已經享有了被人們糾正英語的特權。雖然那位空姐很友善地更正了我的英語發音,但是在這個情況之下,由於發音不準確會導致英文字的意思改變,發音在這裡不能夠說是不重要的。那我們現在或許會想,如果在其他情況之下,猶如在第三人稱代名詞之後的動詞尾不發‘s’音的話,發音標準在這裡還算不算是很重要的呢?這個錯處或許只會是英文老師告訴你的,而不會從你日常和你傾談的人聽見的。畢竟,這不算是一個很有趣可愛的錯誤,猶如‘no eyes’這個例子,對不對呢?

那我們應該對英語發音有多注重呢?如果我們英語發音的錯誤不足以令別人誤解我們傳達的意思,或者別人已經明白我們大概在說什麼,標準的發音還是有多重要的呢?或許,我們應該想一想我們是怎樣看待那些說我們母語的外國人,尤其是活在我們國家附近,跟我們長得相似的亞洲人。事實上,我們對那些說我們母語說得不太標準的“外人”是相當嚴格的,所以換著我們在說外國人的語言的時候,他們對我們說語言的態度也是這麼般嚴格的。因此,當我們的母語亦擁有英語的音調時,我們一定要盡力把英文字的所有音調發得乾脆及清晰。否則,我們或許應該聽從我讀大學時遇見的一位語言學博士在課堂上時常說的話,就是把‘language’發成‘langage’…

為什麼我們的母語會影響英語學習?

為什麼我們的母語會影響英語學習?以一個簡單的比喻來說,當我們在學習說另一個種族的語言的時候,彷彿在動物世界的層面裡,在學習說另一個物種的語言。例如,如果我的物種是屬於貓,我說話的口吻怎能像物種屬於豬的生物呢?然而,當我們遇見一些外國出生的華人,猶如ABC( American Born Chinese),我們就很容易感到自己說英語的能力有些欠佳,彷彿連跟自己相同的物種也可以比我們更優秀。所以問題就是,當我們說英語時被自己的母語影響,這到底是否一個正常的現象呢?

自古以來,我們都常見許多國家為了保護本地文化,而避免含有外國文化的產品入侵本地市場。若文化和語言是分不開的,當英文字進入腦海的時候,會發生什麼事情呢?換句話說,如果一個英文字當作一個外國人來看,當外國人進入腦海想找一個地方來立足的時候,腦筋彷彿會大叫:「有侵略者來到!」或者「我們先把這個陌生人拘留三天吧!」。然後,這個陌生人(英文字)最終或許會被處決了。

從文化的角度來看,我們的腦筋可能已經有一個防衛機制,除了防止外國文化入侵的同時,也會確保本地文化占主導的地位。所以問題就是,如果我們沒有學會外國人的文化和生活模式,我們說的英語怎能像外國人呢?因此,語言學家都說學習語言的最佳方法是把自己活在一個互動的語言環境裡。然而,由於我們已經太過習慣自己母語的生活模式和文化,我們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始終會遇到瓶頸。雖然我們會繼續增長外語的詞彙及知識,但是永遠都達不到外國人說英語的水準。

那當我們說英語的時候發出母語的聲調,我們應該怎樣看自己呢?其一,我們的腦筋本身對外來的事物有自然的反應。就算我們很努力地把外語的生字記下來,我們說話的口吻始終會形合我們的母語,就是我們來自的地方。雖然我們仍然非常仰慕外國人說英語的水準,但是我們不應該忘記自己還有獨特的種族文化,甚至會令外國人仰慕的。或許,我們亦可以透過學國際音標來學習外國人說英語。不過,我們是否忘記了中國人的內在是什麼顏色構造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