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界人士的眼中,中英夾雜,或在學術上叫“語碼轉換”,從來都被看為較負面的語言習慣。然而,由於香港的工作間越來越全球化,以及網上的英語學習資源和英語媒體的數量日日增加不盡,中英夾雜的語言現象在香港年青人的日常對話中便變得越來越普遍。香港人已經不單只擅長於在對話裡夾雜英文詞彙,還有較長的英文詞組及子句。試問作為一位香港人來說,若果英語已經融合於我們的廣東話之中,夾雜英語可算是成為了我們語言的重要元素之一?加上,若果我們英語化的廣東話能夠代表我們香港人的話,我們應該怎樣說服外國人這正是我們的“語言”呢?
若果我們細想一下香港的中英夾雜廣東話成為了一個合法的語言,即是可用於正式文體,猶如政府公函裡,試問那個時候的情景會像怎樣呢?首先,我們需要聚集一班文法學家、語言學家及其他語言專家來製定出中英夾雜的語法規則和限制。另外,我們還會出版一個夾雜字典,教導學者怎樣有規律地夾雜英文詞彙。這可能會相當困難,尤其是當說話者只是利用英語來表現自己的高尚身份,或者只是根本原於語言缺失。不過,由於香港的殖民地時代已經帶下來許多中英夾雜詞語,這個夾雜現象或許值得我們探索一下呢?
在語言學之中,所有語言都是平等的。只要某種語言的使用者數量達到某一個程度,該語言就會“本土化”成為一種新的語言類別。新加坡的英語就是一個挺好的例子,我們可看見英語不但本土化,還成為了本土人的日常對話。這引出一個問題:試問一個夾雜(code-mix)的語言能夠本土化嗎?這個有可能是一個很荒謬和可笑的問題,但是在某些國家,例如菲律賓,“語碼轉換”(code-switch)成為了人們的日常對話形式。不過,相比於“語碼轉換”,夾雜只可能是一種語言修飾,尤其是當說話者利用英語來表現自己的高尚地位。在其他情況之下,夾雜只不過是工作間的日常所須。然而,夾雜成為了現代香港年青人的對話形式。因此,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若果中英夾雜能夠定義“香港人”的話,我們就應不應該把我們的夾雜語言推廣,甚至把它再進一步發展和接納更多英語詞彙呢?
對於一般人而言,香港廣東話出現了中英夾雜只不過是受了英語文化的影響。不過,我們還看見廣東話接納了某些英語詞彙後是能夠提升溝通效率的。例如,我們喜歡利用一些通用詞語來代替不同的但意思相近的中文詞彙,猶如動詞“suppose”和“expect”、名詞“case”和“project”等等。另外,英語擁有一些獨有的功能,能夠使說話者在正式場合顯得莊重得體。例如,“prefer”能夠讓說話者避免直接說“我比較喜歡這樣東西”、 “somehow”能夠讓說話者在正式場合避免說“我不知道原因”,“depends”能夠讓說話者顯得較莊重和避免給別人猶豫的感覺。儘管如此,由於說話者的夾雜動機會因語境而改變,中英夾雜仍然是一個非常複雜的語言現象。無論如何,我們應該怎樣跟外國人解釋我們的夾雜現象不只是受了英語文化影響,而是用處還有一些邏輯和實際原因,還有最重要的是,中英夾雜是形合我們香港人的文化呢?因此,若果我們能夠聚集力量去分析每一個夾雜現象的原因,我們或許有一天會發現到“夾雜語言”是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