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為什麼我們需要“沉浸式”學習英語?

為什麼我們需要“沉浸式”學習英語?對於在本地學校長大的學生們,由於從小的時候就習慣了學校的傳統學習模式,都是透過認知和讀寫的方法來學習每一個科目,“沉浸式”這一個概念或許對我們有點陌生或外來的。例如,我們學習數學和科學的時候永遠都是從書本那裡作起點,把知識貫注入記憶之後,就做許多書面練習來實踐我們學懂的知識。另外,中文本身就是一個需要認知能力較高的語言,否則我們每星期都不會花那麼多時間練習寫生字,彷彿書面語對學習中文是非常助於我們對生字的理解和記憶。所以問題就是,若我們已經習慣了這套傳統的認知和讀寫的學習方法,我們學英語採用同樣的方法不是應該最適合的嗎?

在學習外語的領域裡,專家都總是說最佳的方法是“沉浸式”,即是需要把自己生活在外國,或者是充滿外國人的地方裡。不過,當我們只是在課堂上練習說英語的時候,我們就已經感到很害怕,彷彿“沉浸式”就像跳進一個水池或大海裡。此外,透過“沉浸式”學習外國人說英語,可算是等同於融合於外國人的文化裡。因此,由於中西文化有差別,若我們要學會像外國人說的地道英語,或許真是要非常投入外國文化,甚至把自己母語的文化忘掉。畢竟,作為中國人,我們平時說的語言不應該是中文嗎?另外,為什麼我們永遠都很喜歡扮成外國人說地道的英語,特別是當我們長得一點也不像外國人呢?

作為一個過來人和一個英語水平已經達到母語程度的學者來說,我對這個學習外語的方法“沉浸式”有什麼見解呢?在我的讀書路途之中,我曾經遇過許多跟我一樣的中國人擁有同樣的過外國留學沉浸英文的機會,但是在我印象中好像有許多人“跳入水池或大海”之後,由於太過習慣了外國文化,於是回不上岸。當我在大學時就讀翻譯的時候,即使我每天都跟香港的同學們說廣東話,他們也說當我說英語的時候,我好像ABC(American Born Chinese)。若我有點像一個“外人”的話,那些不再說自己母語的中國人會算是什麼呢?還有,他們的家長會怎樣看兒女不再說自己的母語呢?這或許就是採用“沉浸式”來學習外語的一個重大危機。

在語言學之中,有一個理論叫作Sapir-Whorf,就是指一個人說的語言直接影響到他怎樣看現實世界。換句話說,一個人說的語言跟他的想法、感知和行為都有密切的關係,即是一個人的思維都可以透過學習外語而“重設”。在最大的程度上,一個人可以對自己母語的習慣、習俗和世界觀念等的東西完全忘掉,等同於變成另外的一個人。儘管如此,由於“沉浸式”能夠最全面地讓我們練習語言,包含了學習語言的所有元素—聽、說、讀、寫,它確實是學習外語的一個最有效的方法。但或許,我們還可以對自己的文化身份保持清醒,就是在“沉浸”的過程中學會呼吸和游泳。☺

為什麼英文寫作是那麼困難的?

對於母語不是英語的人,為什麼英文寫作是那麼困難的?來自香港家庭背景或是在香港教育制度之下讀書和考試的同學們,時常都想避免選擇一些需要考寫作的科目,例如英文和人文科目等等。 來到選擇高考科目的時候,我們也比較喜歡選擇數學和科學的科目,而不想理會語言及人文的科目。試問為什麼我們可以為數學和科學的科目所拿到的分數感到驕傲, 甚至令我們能夠忘記了其他科目的重要性?

作為一個曾經大學時由工程系轉至翻譯系的過來人,高考科目選擇為數學和科學的最吸引之處,就是可以拿到高分數而考入理想的大學。當我會考時英文科目已拿到滿意的分數, 我就以為從此可以忘記所有語言和人文的科目,集中讀A Level選擇了的數學和科學的科目。不過,每當我回看的時候,我就感到有點後悔。為什麼呢?自從我開始在這個現實世界工作, 我學會了即使你的知識有多廣闊,語言水平和表達能力才是公司考慮聘用你的主要因數。雖然高中那些年只是佔了我人生的小部分,但是我選讀了的科目總是對我的個人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因此,我現在都希望那時候能夠多選讀一些外語和人文科目,更有助廣闊我的視野。

但即使我們知道寫作技能是十分重要的,為什麼我們也會想逃避選讀這些科目呢?每當老師派給我們一份寫作功課,我們都猶豫不決,不知道如何開始做。在我們的腦海中, 寫作不像數學或科學般的科目可以直接把知識貫入記憶,答題目的時候也要懂得用不同的句式把知識表達出來,否則答案就顯得生硬,語言的分數就失去了。至於找past papers(舊試卷)的方面,寫作是相當之難找到標準答案的,可說是要掌握到所有的分數是沒可能的。或許那些評分標準可以讀熟,但是標準的答案根本是甚少或者沒有的, 所以是十分難掌握得到答案的架構。因此,若我們在堂上不留心聽老師說書,我們到考試溫書的時候就會覺得非常之困難,寧願乾脆不選讀所有需要考寫作的科目!

不過,最關鍵的問題其實在於對母語不是英語的人,由於學校缺乏一個英語環境,英文寫作本身就是相當之難。我們的老師或許只教了我們怎樣寫作, 但是沒有告訴我們除了拿分數之外,為何要寫作!即使我們學懂了寫作的技巧和規則,例如每一段都需要一個主題句,寫作也是仍然多麼困難,由於要擁有知識之外, 還需要懂得如何把知識變成有紋有路的說話,才能把寫作顯得對觀眾有共鳴。基本上,每一點知識不能夠隨意放在紙上,必定要有邏輯和層次才可行。

但是我們是否已忘記了知識是什麼嗎?知識,猶如我們在說服朋友為何要或不要看某齣電影,不是因為票房告訴你電影受不受歡迎,或是因為電影評論家給的意見。 或許猶如做科學實驗預測結果的時候,只懂得書本的知識,但不在意現實環境裡對結果有影響的因數。因此,如果我們不懂得怎樣去表達已擁有的知識, 我們根本沒可能把知識發揮得淋漓盡致。否則,我們就跟電腦沒分別,只能機械化地把知識顯示出來。無論如何,由於我們已踏入一個人工智能已經變得越來越厲害的世紀, 我們應該想一想人類在這世界作為homosapiens(科學名稱為“智人”,拉丁文為“有智慧的人”)的地位是什麼…